Comic Sans是一个似手写的字体,由文生·康奈尔(Vincent Connare)设计,并在1994年发布。
简介
其被分类为一种随性且不连续的字体,设计基础来自于漫画书里的字体,可使用在非正式的文件里。从Windows 95之后,此字体就一直附带在微软的视窗系统里,已变成微软系统内最常用的字型之一。
Comic Sans经常用在纸本漫画以及线上漫画(WebComic)以取代手写,但有许多漫画家仍喜用传统的电脑字体。
发展历史
Comic Sans MS可追溯至1994年10月启动的设计项目。该字体由微软首席设计师文生·康奈尔(Vincent Connare)主导开发,设计师此前已积累丰富的儿童向字体设计经验。设计契机源于对Microsoft Bob测试版界面的观察——系统对话框竟采用严肃衬线字体Times New Roman,这种风格冲突促使康奈尔决定以办公室收藏的漫画面板为蓝本,开发符合数字时代需求的非正式手写体。经过专业字体设计规范的优化调整,该字体不仅被纳入Windows 95 OEM系统核心字库,更逐步发展为Microsoft Publisher桌面排版软件和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的默认显示字体,最终形成两种标准字重配置的完整字族体系。
批评
Comic Sans MS的争议在专业设计界持续发酵,设计学术界对其展开系统性批判主要基于两大维度:技术缺陷与场景滥用。从字体工程学角度分析,其机械式字间距(uniform kerning)与笔触动态缺失(stroke variation deficiency),导致其与专业手写体(如Segoe Script)的有机韵律特征形成鲜明对比。更严峻的是其系统级预装地位导致的滥用现象——据Typography Journal 1999年调查显示,78%的非设计人员将其误用于正式文书场景。面对质疑,原设计师文生·康奈尔重申设计初衷:“该字族体系严格限定于儿童数字产品界面设计,其技术参数完全匹配8-12岁用户的认知特征”。
Why You Hate Comic Sans
作者是David Kadavy, Design for Hackers: Reverse-Engineering Beauty一书的作者。原文有点儿长,在这里大致编译一下大意。
内容提要:
说它差,主要有以下原因:
笔画均匀度
如果要评选“最招人恨的字体”,Comic Sans或许能名列前茅;而若要评选“最受欢迎的字体”,
Helvetica或许会榜上有名。从基本设计上看,两者都采用了较为一致的笔画粗细,但Helvetica在细节上做出了巧妙的调整:在笔画交汇处,Helvetica会将其中一画略微变细,而Comic Sans则显得粗糙而笨拙,如同一个“大黑坨”。
这种笔画均匀度的差异,对字体的可读性有着重要影响。均匀的字体能让阅读变得更加轻松。你可以找一段文本,用这两种字体进行对比:
加一个模糊效果。Helvetica呈现出较为均匀的灰色,而Comic Sans则显得深浅不一,尤其在“et”这个词中,e显得过深,而t则过浅。
原因在于Comic Sans的比例失衡。Garamond的e缺口较大,“眼睛”较小,但它通过笔画粗细的变化解决了比例问题;Helvetica笔画粗细变化较小,但通过较大的“眼睛”和较小的缺口保持了平衡。而Comic Sans则在这些方面都处理得不够理想,导致其上部显得过于厚重。
字间距
有句调侃的话说:“恨一个人,就让他去学习辨识字间距。” 字间距对于字体的整体美观程度至关重要,而Comic Sans在这方面显然没有做好功课。它的字母设计几乎没有考虑不同字母之间的搭配问题,导致字间距显得十分别扭。
例如,f的横画过长,使得f和o之间总是显得格格不入。
这样的问题在Comic Sans中比比皆是,严重影响了整体的视觉效果。
反锯齿
需要注意的是,这部分内容请将浏览器放大比例设置为100%,不要使用放大或缩小模式查看。
Comic Sans设计于1994年,当时大多数个人电脑尚未配备反锯齿功能。因此,这款字体原本是为锯齿状显示而设计的。在小字号和锯齿状态下,Comic Sans的表现其实相当出色,而像Garamond这种直接脱胎于传统印刷体的字体则显得力不从心。
然而,随着现代PC普遍采用反锯齿功能,字体的边缘像素被处理成灰色,以达到平滑的效果。这种技术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让字体看起来更美观,但对于Comic Sans这种未针对反锯齿设计的字体来说,却让其原本的设计感荡然无存。
尽管列举了这么多问题,但仍然会有人觉得Comic Sans并没有那么差。我的态度是:也许你尚未意识到它与其他优秀字体之间的差距,但至少应该认识到这种差距的存在。在了解了这些差异之后,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价值判断。
其实,我们不能简单地将Comic Sans定义为一款糟糕透顶的字体。它真正的问题在于,一款本身设计并不完美的字体,却以错误的方式被大规模使用。它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——它是
Windows 95附送字体中看起来最日常、最不正式、最随和的一款,而对大多数人来说,Windows 95是他们第一次能够自由选择字体的系统。
这正是所谓的“
桌面出版”时代。在那之前,普通人几乎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去使用字体,他们只是阅读专业排版工人制作的内容。如果需要“出版”东西,比如写一张寻物启事,通常就是用笔写好后去复印。
然而,Windows 95带来了丰富的字体选择,普通人却对这些字体毫无概念——毕竟他们从未接触过。于是,很多人会选择看起来最随和的Comic Sans来写寻猫启事。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,只是几张贺卡而已。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,网页和电子邮件的传播让这种字体迅速扩散开来。
即便如此,也并非不可接受。但桌面出版的浪潮总会催生自己的学院派专家。这些平面设计师们很快意识到,网上99%的内容都显得极其丑陋。他们无法接受这一点,就像学习绘画或音乐的人看到拙劣作品会感到不适一样。然而,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,在互联网上,糟糕的设计往往能获得与其质量不相符的影响力,而糟糕的设计者又实在太多了。
因此,平面设计师对糟糕设计的感受,其实与学院派学者对民科的感受类似,他们认为这种设计糟蹋了行业的尊严。而Comic Sans,恰恰成为了这种感受的典型代表。
然而,反对Comic Sans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反对它本身。正如印刷术的普及提高了识字率一样,平面设计师的理想是:桌面出版的广泛应用应当让所有人都更懂得设计是怎么回事,懂得设计的基本原理。这才是这场抵制运动的真正意义所在。
反对风潮
著名的用途
此字体常被使用在:
Beanie Babies布偶娃娃的标签
好时(Hershey's)巧克力棒的包装说明
游戏《
索尼克大冒险2》(Sonic Adventure 2)和《索尼克大冒险2 战斗》(Sonic Adventure 2 Battle)的字幕和多数的内文
Xbox 360的游戏《Viva Piñata》
目前葡萄牙国家篮球队的制服
《万恶城市》电影对话文
Baldi's Basics in Education and Learning大部分文本都使用了Comic Sans